【親子關係】家長如何避免使用比較式教育

Gladys Blog
5 min readApr 12, 2019

--

-如何打破代代相傳的「比較式咀咒」

一開始寫Medium的時候寫了一篇關於親子指南的文章《父母這樣教或成孩子長大的陰霾》收到了很多朋友的查詢。首先謝謝大家都這麼用心讀我的文章(超開心),其實我本人都是生在一個傳統的中國式教育家庭,一直都沒有為意自己的教育模式直至在大學時修讀了心理學。

我發現與外國來的同學不同的是我們的家長真的特別愛比較(各國人也會比較只是我們特別在意?),就像骨子裡本來就有比較的基因。很多家長十分害怕自己的孩子是「比較」內向的一個,成績「比較」低,發育「比較」遲等等。就算孩子是特出的一個,也因為表現得「謙虛」而不停否認自己的兒女。特別是每次出席完家長日等活動,父母便會不停比較孩子們。

伸延閱讀:【親子指南】孩子到底需要什麼?你可能不知道的簡單答案

超八成家長愛比較「別人家的孩子」

早在學習心理學的時候教授便跟我們說千萬別想「望子成龍,望女成鳳」,因為過多成長的壓力往往會為孩子帶來負面影響。但事實時許多家長難以不比較。近日,中國青年報社社會調查中心聯合問卷網(https://www.wenjuan.com/),對2009名受訪者進行的一項調查顯示,90.6%的受訪者稱自己身邊對孩子要求和期望高的家長多;而83.4%的受訪家長會拿自己的孩子跟別人家孩子比較。

也是因為了比較,家長除了在學習外也為子女報讀了無數的興報班,子女的時間表已經排得比成年人還密密麻麻,但當與別的孩子作比較時又會多憂慮自己孩子的不足,結果做成惡性循環。

比較式教育的禍害

孩子其實都很懂事,他們懂得閱讀家長的情緒,如果家長在育兒方面表現得過於焦慮,孩子的自我可能因此被破壞掉,以后容易變得害怕和缺乏自主意識。另外,孩子的努力不獲肯定或是家長提出的條件過分動搖,親子關系也會因此受影響。

在這個比較文化盛行的年代成長,孩子確實是苦不堪言。孩子是一個獨立的個體,家長不應把孩子當作用以炫耀的工具,或將自己曾經達不到的期望,盡壓在孩子身上,讓他代替你去完夢。也許從前你的家庭沒有能力培育你成為夢想中的鋼琴家,但即使你今天有足夠的能力,亦應當考慮孩子是否有興趣及潛能成為音樂家,否則這就是你「送給」孩子的壓力。家長時常抱著「給他最好的」,但卻忽略了「他真正渴望的」。

伸延閱讀:【親子關係】孩子快樂的秘密:讓孩子學懂靜觀(Mindfulness)

如何改善比較式教育

家長是孩子最親密的人,在成長的過程中孩子最需要的其實是家長的支持和體諒。許多家長盡力給予孩子自己以前得不到的,其實是愛的一種表現,只是家長們忽略了孩子有追求自由的選擇。

另外,在長期與他人比較的壓力雨,孩子其實是會失去改善的動力。與其與人比,不如與自己比,這樣孩子才能夠牢記在心中,在未來的時候遇到難關也能自己解決、自我成長。對於孩子來說,隔壁小孩不會一直都在,只有自己才會長伴自己一生。

同時也請盡量不用在別人面前誇讚自己的孩子,以免令孩子覺得比較才是正確。不少孩童在課室有欺凌的表現,甚至取笑別人家窮、成績差所以不跟他做朋友,卻不是有幫助別人的思想,你猜猜是甚麼原因?孩子懂的比別人多,父母也自然覺等贏盡面子,但是希望家長們能夠明白,雖然你給孩子帶到了這個世界,但孩子沒有為你贏面子的義務,也不是為你完夢的一個人。每個人的強弱之處都不一樣,何必一一比較呢?

伸延閱讀:【親子指南】席捲全球育兒教學-心理學巨頭阿德勒式教育你讀了嗎?

其實在比較式教育下,不只是孩子,就連家長也是因為怕給比下去而產生種種壓力。在給時代推著走的情況下,家長們不得不武裝自己的小孩,而產生了這種比較文化。雖然不容易改變整個社會的風氣,但是家長可以多與孩子溝通,嘗試以多個角度去理解孩子的想法。同時也要多留意自己與孩子的情緒,很多時候我們忽略了情緒這一環,而導致後來的壓力。家長與孩子其實是一同成長的,孩子不是家長的複製品,大家都有大家的獨立性格,一起共享光陰,一起共同成長。

上一篇文章:【情感諮詢】為何無形的冷暴力永遠傷得最深?

下一篇文章:【個人成長】在自我盛行的時代,自戀是一種毛病嗎?

--

--

Gladys Blog
Gladys Blog

Written by Gladys Blog

「你到底在追求一個怎樣的人生呢?」

No responses y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