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mber-only story

知識的假象-解釋深度的錯覺(Illusion of Explanatory Depth)

Gladys Blog
4 min readAug 21, 2019

--

聰明人的自知與愚眛人的無知

以往聽到便人所說的都是到那裏去旅遊,去那逛街等等,而在這兩個月中,聽得最多的一定是在談論新聞與政治。很多時候我都很好奇,到底為甚麼大家都可以理直氣壯地說著政治相關的東西。我相信十個人中不一定有一個是讀政治的,那麼大家的時事,政治知識是從那裏來的呢?

答案很簡單,便是各種媒體(特別是新聞)。大部份的人都有著自己的時事看法,深信自己的政治立場是對的。但是當深入一層去問一下一些政治知識時,大部人所以為自己的知識其實少之又少。我們所擁有的所謂時事觀點與政治知識,很大部份是來自傳統的新聞媒體與現今各種的傳播媒體,社交網站。但是,很少人會真正地去求證一下到底自己所擁有的知識是否確實。這些有機會是道聽途說而又令自己深信不疑,甚至認為自己[很懂]的現象,我們可以嘗試用解釋深度的假象/錯覺(Illusion of Explanatory Depth)來解釋一下。

甚麼是解釋深度的假象/錯覺 (Illusion of Explanatory Depth IOED)

如果你問一千個人知不知道雪櫃是怎麼運作的,我相信他們都會答知道,但再問深一層,便會發現其實自己以為知道的答案其實一點也不精準。這種自以為知卻不知的感覺正正便是[解釋深度的假象] (Illusion of Explanatory Depth IOED)。這個現象在2002年由Leonid Rozenblit 與Frank Keil提出,意思指大部份的人誤以為自已知道的遠遠比自己真正知道的要多。

Leonid Rozenblit 與Frank Keil進行了一系列關於解釋深度假象的實驗。在實驗中分為兩個部份。在第一個部份中,他們問參與者認為自己有多了解一些產品,例如電話的原理,並為自己評一個分數。在第二部份中,他們要求参與者詳細寫出那些產品的原理,用法,然後再為自己對該產品的認識打分。

結果顯示,第二部份的評分遠遠比第一部份低。當要求參加者詳細列出一些產品的原理,用法等知識後,大部分參與者都會發現自己所擁有的知識其實並沒有自己以為的多。雖然實驗只針對一些產品,但其實這套解釋深度假象可…

--

--

Gladys Blog
Gladys Blog

Written by Gladys Blog

「你到底在追求一個怎樣的人生呢?」

No responses y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