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學日記

心理學 / 輔導 / 婚姻情感 / 親子育兒 / 個人成長

Follow publication

Member-only story

對付逆境的並不是勇氣,而是心理彈性(Resilience)

--

  • 在面對困難時的心理協調和適應能力

我有一位好朋友,他是一位公司的經理,常常夾在公司高層與下屬之間,每每都搞到自己焦頭爛額。我認識的他是一個有困難就要逼自己去勇敢面對的人,可是當一次又一次的事情解決了又發生時,他都感到很大壓力,甚至出現一些輕微的焦慮。

他在跟我訴說時,我感受到他每次都以硬碰硬,有些時候的確是可以解決的,但是卻搞到自己撞碎了一身。由於我很喜歡看漫畫,我跟他說了一個故事。不知有多少朋友有看《我的英雄學院》這個漫畫,其中有一位英雄名叫「Fat Gum」(胖胖橡膠),他的超能力是利用身體脂肪包著包體(甚至時人),所以除了可以幫助同伴減底撞激力外,還可以抵抗最尖的利器、最硬的鈍器等等。雖然在別人看感覺得弱,沒有大炮、沒有堅硬的外殼,但是在實際戰鬥/救授中卻十分有用。這是他「彈性」的力量。

至於我們(當然不是要囤積脂肪)在面對逆境時,我們的心理彈性比起其他方法更有效。擁有心理彈性的人,無論是在心理協調和適應能力也有著很好的表現,對自己或是對大局也是一個重要的力量。

甚麼是心理彈性?

心理彈性/韌性(Resilience)一詞來源於拉丁詞根「 resilire」,是為反彈的意思,也有從創傷(Trauma)或痛苦事件中複原並獲得良好適應的意思。

對心理彈性的研究始於上個世紀70、80年代,當時西方的一些研究者發現同樣處於危險情境中,有些個體明顯受到挫折、打擊和傷害,而另外一些不僅沒有受到危險帶來的不利影響,相反卻表現出良好的適應和恢復能力。這一現象在西方學術界引起了強烈的反響,對心理彈性的研究也越來越多。

心理彈性日漸為心理學界所關注,它已經成為心理學的一個重要研究領域。但因為不同研究者研究的出發視角各異,對心理彈性至今尚無統一而明確的定義。

美國心理學會(APA)將心理彈性定義為:個體面對逆境、創傷、悲劇、威脅或其他重大壓力時的良好適應過程,即對困難經歷的反彈能力。它在的一篇關於彈性的文章說:

「心理學家將復原力定義為在逆境,創傷,悲劇,威脅或重大壓力源(例如家庭和人際關係問題,嚴重的健康問題,工作場所和財務壓力源)下進行良好適應的過程。韌性包括從這些困難的經歷中“反彈”(bouncing back),也可能涉及個人的深刻成長。」

(Psychologists define resilience as the process of adapting well in the face of adversity, trauma, tragedy, threats or significant sources of stress — such as family and relationship problems, serious health problems, or workplace and financial stressors. As much as resilience involves “bouncing back” from these difficult experiences, it can also involve profound personal growth.)

--

--

心理學日記
心理學日記

Published in 心理學日記

心理學 / 輔導 / 婚姻情感 / 親子育兒 / 個人成長

Gladys Blog
Gladys Blog

Written by Gladys Blog

「你到底在追求一個怎樣的人生呢?」

No responses yet

Write a respon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