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學日記

心理學 / 輔導 / 婚姻情感 / 親子育兒 / 個人成長

Follow publication

Member-only story

如何暗地裏讓大家更喜歡自己?來看看曝光效應(Mere Exposure Effect)

  • 讓人莫名其妙對你產生好感的高效方法

不知道大家身邊有沒有一些朋友或認識的人,特別會令人覺得有種莫名其妙的喜歡呢?我有一位朋友無論男女上至80下到3歲都很喜歡,除了因為她很喜歡笑、永遠掛著招牌式甜美笑容外,還是因為她「老是常出現」。

無論在現實生活中,或者在社交媒體都不乏她的身影,久而久之大家都對她產生一種熟悉感,甚至當她到海外留學時,大家都覺得她沒曾離開過一樣~

甚麼是曝光效應?

單純曝光效應、又稱重複曝光效應(Mere Exposure Effect)是心理學現象的一種,意思指人們會單純因為自己熟悉某個事物而產生好感。在人際關係的研究中,一個人在自己的眼前出現的次數越多,自己越容易對其產生偏好和喜愛。

在社會心理學中,這一效果也被稱為「熟悉定律」(familiarity principle)。這一現象所囊括的事物十分廣泛,例如文字、畫作、人像照片、多邊形及聲音等。

曝光效應最早的已知研究由德國哲學家、實驗心理學家和物理學家Gustav Theodor Fechner在1876年所提出的,他在實驗中發現重複暴露於某種刺激足以增強觀察者對它的喜歡或態度的傾向。美國心理學家Edward Bradford Titchener也曾記錄類似這一效果的現象並描述為「燃燒的熱情」(Glow of warmth)。

美國社會心理學家Robert Zajonc在1968曾經做過一個實驗,他讓受試者看一些不認識的人的照片,並且每張照片出現的頻率不一,結果發現照片頻率出現越高的人,受試者對她的好感度也越高;相對的照片出現次數越少的人,受試者就沒有那麼多的好感。

這個實驗是受試者有意識地接收到訊息為研究的主題,然而在無意識的狀態下是否也會也相同的結果呢?

在1980年時,Kunst-Wilson與Zajonc進行了一個實驗,實驗的內容概述如下:第一階段先將二十個無意義的多邊圖形分為A、B兩組各十個圖形,接著以速視器向每位受試者呈現A組或是B組圖形(兩組擇一),呈現的順序為隨機序列,為了確保不被受試者有意識地看到圖形,每張圖形呈現的速度為1ms(千分之一秒)。

第二階段,A、B兩組的圖片以可以讓受試者看清楚的速度呈現出來,實驗者要求受試者做出兩個判斷:1.喜好度判斷2.再認判斷。結果顯示,受試者再認作業的正確率並沒有超過猜測的機率,但是在喜好度的判斷中,那些在第一階段出現過的圖形之喜好度顯著地超過未出現的圖形。由此可知,在無意識的情況下,人們還是會對重複出現之刺激產生好感,證明了曝光效果的存在。

曝光效應如何應用在日常生活中?

最近出席了一位朋友的婚宴,見她跟她的老公十分恩愛的樣子我也很開心~回想剛認識她的時候,她所說的擇偶條件跟現在這位先生完全不一樣(希望他沒有在看),後來聽說本來是同學,後來剛好進同一家公司工作,慢慢便習慣了他,更昇華成為戀人。這便是曝光效應的其中一種應用。

其實曝光效應不只能應用於愛情裡,在商業上也時常使用。不知道大家有沒有喜歡的球賽,我記得小時候看球賽,特別是足球比賽中都會看到圍邊的廣告在。明明大家是在看足球,但是為什麼各種公司願意花大把鈔票來求曝光呢?

Create an account to read the full story.

The author made this story available to Medium members only.
If you’re new to Medium, create a new account to read this story on us.

Or, continue in mobile web

Already have an account? Sign in

心理學日記
心理學日記

Published in 心理學日記

心理學 / 輔導 / 婚姻情感 / 親子育兒 / 個人成長

Gladys Blog
Gladys Blog

Written by Gladys Blog

「你到底在追求一個怎樣的人生呢?」

No responses yet

Write a respon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