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mber-only story

到底比Tips(小費)背後是甚麼心理因素在操作?

Gladys Blog
4 min readJul 3, 2019

--

還記得上年跟朋友去了一次東京旅行,朋友知道我會留意各國的文化便問了我日本人是不是不收Tips(小費)的。我記得日本是不收的,所以我們說好了不用付小費。結果當晚他竟然忙了,習慣付了紙弊然後就走了,害得職員連忙跑出來把少許的零錢找回給他。

當下除了不好意思外,我還在想,到底打賞這個文化或者是習慣其背後意義到底是甚麼?在心理層面又應如何解譯這個行為呢?作為一個在香港長大的人,我們都習慣了在某些地方或某種情況下會選擇付小費,到底那條界限又是如何定義的呢?

從眾、順從與服從

社會心理學中常會討論有關人從眾的心理因素。人是群居動物,我們習慣了以一群人為基礎去成長與思考。其實我們生活中許多決定都有可能是因為群眾選譯而成的。

在眾多理論中,從眾是其中一樣重要的因素。從眾(conformity)是指個人或群體中的少數在想像或者真實存在的群體壓力下,放棄原有的態度,改變自己的行為或意見使其與多數人相一致的行為。

之所以會有這樣的行為產生,是因為當個體態度與群體不一致時,個體會需要承受較大的心理壓力,此時從眾行為就是一種「個體試圖用來解除自身與群體間衝突,增加安全感,以求得心理上平衡的手段。」既然是在遭受群體壓力下產生的反應,其心理上未必是認同的,因此從眾又可分為兩類:「順從」與「接受」。

在心理學中有一個很有趣的從眾實驗。在一組人中只有一個是真正的實驗對象。實驗過程中會有幾輪的問答(上圖),去看看其他組員(媒)估意說出錯的答案下,實驗對象會否有從眾的反應。有興趣的朋友可以去看一下:Asch Conformity Experience

順從 (compliance)指的是口服心不符的從眾。這種服從並非發自內心的認可這樣的行為,但是由於屈於外界壓力只好表現出符合外界要求的行為,其實的內心還是堅持自己的觀點。而接受(acceptance),與順從相反,是指個體除了行為上的從眾,還發生了信念上的改變,由衷地認為群體的意見是正確的。那麼到底打賞這個行徑屬於那一個範疇呢?

--

--

Gladys Blog
Gladys Blog

Written by Gladys Blog

「你到底在追求一個怎樣的人生呢?」

No responses y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