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成長】在自我盛行的時代,自戀是一種毛病嗎?

Gladys Blog
6 min readApr 16, 2019

--

-如何區分常態和病態

Photograph by Andrew B. Myers for TIME; Styling by Joelle Litt

打開你的手機相冊,裏面有超過一萬張你的自拍照嗎?近年來,隨著社交媒體的興起,不少評論把習慣使用社會媒體的千禧世代(Millennials)與自戀連在一起。香港城市大學早年公布了香港學生自戀指數的調查,發現有本地青少年出現病態自戀,主因與父母管教模式有關。

伸延閱讀:城大研究發現香港青少年呈自戀傾向

《時代日報》Time Magazine的封面故事更有提出了The Me Me Me Generation去形容及剖析了千禧世代的種種。到底由新世代當道的現在,會變成一個怎樣的社會?

有興趣的朋友可以去看看:The Me Me Me Generation

自戀到底是甚麼?

自戀(英語:narcissism),形容自我陶醉的行為或習慣,可被視為是一種性格,或是一種集體行為造成的現象。嚴格來說,可被觀察到自戀現象的人物應區分為三種類型:潛意識產生的自戀、與社會角色伴生的自戀、和自戀型人格障礙,造就這三者的原因差距甚大。

「自戀」一字的由來

不說不知原來自戀的英文名詞來自希臘神話。那西瑟斯(希臘語:Νάρκισσος,拉丁化:Narcissus)是一名俊美的希臘青年, 他為了尋找自己的愛人而環遊世界。在拒絕了森林女神艾寇的示愛之後,他瞥見了自己在河裡的倒影,進而愛上了它。無法自拔地深陷於自己的美貌,那西瑟斯最終溺死在河裡(What?!)。一朵花在他死去的地方冒了出來, 那朵花因此得名“那西瑟斯Narcissus”(水仙花)。

TED有一個簡單有趣的影片介紹自戀,有興趣的朋友可點我

是甚麼導致了自戀?

有研究指出,自戀的其中一個原因來自於基因,雖然還沒有確定是哪些基因。而外在環境也同樣重要:如果家長把孩子捧得很高,那麼他們的孩子就可能變成浮誇型的自戀者

冷酷的控制欲強的家長容易培養出脆弱型的自戀者。在注重個人價值和自我推銷的文化中,人們的自戀程度也似乎更高。比如在美國,自戀作為一種人格特質,從1970年來不斷攀升。其歷史原因在於自60年代開始,公眾關注的焦點轉向個人和唯物主義。

自戀其實是多種性格特徵的綜合體,而這些性格特徵每個人都有,只是大家的程度也不同。只不過,當自戀走到極端,就成了病。自愛自重過度到了自戀的程度,就完成了量變到質變的飛躍,成了精神疾病:自戀型人格障礙(Narcissistic personality disorder, 簡稱為 NPD)。

自戀型人格障礙

自戀型人格疾患 (NPD)是一種永久性的人格疾患。患者往往會過度誇大強化自我的重要性,過度渴求別人的讚賞,缺乏同理他人行為的能力。患者會花很多時間,思考如何獲得權力、成功或提升外在形象。最大的特徵之一就是患者經常無意識地利用身邊的人。這樣的行為通常始於青春期,陸續在各式各樣的情境中展現。

根據DSM-V,如果一個人符合下列至少5項特徵,那麼就可以確診患了自戀型人格障礙症:

1)妄自尊大,對自身的重要性有恢宏的幻想

2)對功名權力有不切實際的幻想

3)深信自己獨一無二、鶴立雞群、超凡脫俗

4)對來自他人的崇拜、讚賞渴求無度

5)莫名其妙的優越感,特權感,比如民間所謂的「公主病」、「王子病」

6)習慣指使、支配、操縱和盤剝他人

7)缺乏同理心:不願意辨識或認同別人的情感需求

8)對他人極度嫉羨

9)態度和行為傲慢、霸道

坊間有很多有關自戀的測試,其實早在1980年代開始一直被採用的一份問卷,標題是「自戀人格明細表」(Narcissistic Personality Inventory)。對比1982年、2009年和最新問卷調查結果,研究發現用自戀這個詞來形容自己的大學生人數呈上升趨勢。有興趣的朋友可以到這裡去測一測https://openpsychometrics.org/tests/NPI/

自戀帶來的影響

自信是一件好事,但過份的病態自戀卻會為個人與社會帶來不少問題。在個人方面,病態的自戀會導致人際關係處理不佳、部分人會高估自己的功勞和價值,不懂尊重他人。在社會層面,假若越來越多人估吹「自戀文化」則會導致沒有耐性聽取別人意見,缺乏互相體諒等等。病態自戀者更會以偏激手段達到目的,變得憤世嫉俗。同時因自我優越感致看不起其他人,傾向操控別人,在幼童的環境更會出現校園欺凌。

自我認識與肯定

有閱讀開我的文章的朋友應該都知道我常常建議大家去了解自己。人貴在自知,當你苦心經營去認識對方的時後,往往忽略了去認識自己。對自己缺乏認知與肯定會導致很多問題。

其實,自戀者需要的是客觀審視自己、建立關愛他人的心,一些如心理療法或增強同情心的訓練都是有效的。雖然對於一個自戀者而言,從客觀的角度進行自我反省是困難的。但是在訓練和支持的過程中,每一個人都可以得到不同程度上的幫助。希望這篇文章能帶給你一點新看法!

上一篇文章:【親子關係】家長如何避免使用比較式教育

下一篇文章:【校園問題】欺凌問題的本身不是為了欺凌?

--

--

Gladys Blog
Gladys Blog

Written by Gladys Blog

「你到底在追求一個怎樣的人生呢?」

No responses y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