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mber-only story
為什麼我們會害怕尋找生命的意義?
-這一切都是為了合群嗎?
不久之前我參與一個有關生命的探索歷程的小組活動,活動導師問了我們人生有沒有甚麼目標與夢想。同組的組員跟導師說了沒有夢想。然後導師再問他覺得人生意義是甚麼,他搖了搖頭。在場的其他參加者都向他投以異樣,唯獨是我有所共鳴。作為一個人,就必須擁有宏大的夢想,清楚知道人生的意義才算「合格」嗎?
你有否試過為找尋人生的意義而擔憂?或是因為合群而說了一個不是自己想的意義與目標?
人類是群居動物,一般我們出生後都會在不同的群體下長大。由幼小時期的家庭家族,到成長時候的學校朋友,以及長大成人的公司社會。在這些群體中,我們的思想與行為一直被影響著。無論是學業、事業,以至找尋人生的意義好像都有一個固定的答案。在這種環境下,很多人都會感受到一種無形的壓逼感,難度不是為了令我們更加「合群」嗎?
我有一位客人,他有時候會對生活突然感到無力。他身邊的人常常會跟他說只要你一直向著目標走便可以了。但是每每當他以為目標就是他人生的意義時,總覺得有哪點不對。然後他便會感到迷惘,以及一種無形的壓力在自己的背上。
很多人都會覺的自己生命是有意義的,許多人會堅信自己「理應」去做這做那,因為能夠跟隨「時代步伐」或是跟著「規則」走大概是我們最舒服的道路。這些「規則」很多能是由小到大家人的教導,或是整個群體社會加諸的思想,目的是令你有很明確的目標-「我的生命應該是如此做」。
自我實現
在社會心理學(Social Psychology)中,我們常會探討有關自我概念(Self)。自我概念可分為自我(Actual Self)與理想自我(Ideal Self)。在1940年,人本主義的心理學大師馬斯洛(Maslow)提出的需求層次理論中(我的blog友表示看到厭~),他將研究焦點放在心理健康的個體上,特別是那些所謂自我實現(Self-actualized)的人身上,嘗試歸納出那些對生命感到滿意、能發揮潛能又具有創造力的人的共通點。馬斯洛提出,擁有自由去編寫自己的生命,而非人云亦云,正正就是自我實現的一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