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園問題】欺凌問題的本身不是為了欺凌?

Gladys Blog
4 min readApr 18, 2019

--

-從另一角度去看欺凌問題

最近看了一套日劇《3年A班現在開始全員人質》講述了控制了畢業10天的高中3年級29名學生的美術老師柊一颯的最後一課的校園推理劇。劇透一下內容是關於學生欺凌事件,簡單的故事但震撼著每一個觀眾,非常值得看!

其實在香港,校園欺凌事件時有發生。隨著科技的普及,校園欺凌在數量上以及多元上也有上升趨勢。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OECD)發表2015年「學生能力國際評估計劃(PISA)」有關學生生活滿意度研究報告,向全球54萬名來自72個國家或地區的中學生作調查,香港有約5000名中學生參與。

調查將生活滿意指數分為11個等級,最高為10分,最低是0分。香港學生生活滿意度平均分為6.5分,低於7.3分的平均值,全球排名「尾三」,僅高於南韓和土耳其。調查又發現,整體有近19%受訪學生稱曾遭欺凌,以國家或地區劃分,則以香港學生稱曾遭欺凌比率最高。當中,32%聲稱曾遭欺凌的港生指,1個月最少遭受至少數次不同形式欺凌,26%稱曾遭其他同學作弄、近10%稱曾被同學打和推撞。

伸延資料:中大公布學生能力國際評估計劃 (PISA 2015) 研究結果 分析香港學生的成就與挑戰

由於怕被公眾的譴責,大家都對「欺凌」這個字逼之則吉,不去直視這個問題。不少學校雖然有對欺凌的處理,但頂多時有學校社工/輔導員跟進。對於受害者加以關愛;對於欺凌者,往往以「懲罰」處理例如見家長、罰留堂、寫悔過書等等。學校/家長的邏輯是以懲罰去令他們改善自己行為,就好像「壞孩子要罰,罰完便會乖」的道理一樣。但要真是如此簡單,那麼為何每天留堂的來來回回都是那幾個學生呢?

欺凌的成因及不當的處理手法

不少研究認為欺凌者是希望得到社會地位,或是為了吸引注意力所以為所欲為。其實每個人內心都想得到這種東西,欺凌者有機會是因為沒有途徑去獲取而成為欺凌者。

如若我們真想去正視這個問題,除了幫助受害者外,還需要去了解欺凌者的內心,幫助他們找尋辦法、技巧去獲得正確的社會地位而非一直懲罰。否則,只會適得其反。

處理欺凌的方法

除了處理方法/策略外,欺凌者與受害者以及所有的小朋友也需要認識自己的情緒。在心理輔導中,情緒發展是很重要的一環。明白自己發別人的情緒,懂得如何處理大家的情緒都是很重要的。讓孩子懂得使用言語溝通而非只是使用帶有攻擊性的語言及行為等等都是十分有用。

真的欺凌往往藏在深處,家長不妨多些留意孩子會不會突然情緒改變或突然對一樣東西很反感,這些都可能欺凌的跡象。對於校方,不講是欺凌者或是受害者以及一切涉及在內的學生,對於他們的成長都是有影響的。可以的話請老師多加留意班上學生的人際關係,更可培養一個讓學生可以公平地討論與表達自己的良好平台。希望這篇文章對你有幫助,如果你喜歡請幫望點讚,追蹤我的網站與分享!

上一篇文章:【個人成長】在自我盛行的時代,自戀是一種毛病嗎?

下一篇文章:

--

--

Gladys Blog
Gladys Blog

Written by Gladys Blog

「你到底在追求一個怎樣的人生呢?」

No responses y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