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學入門課(2)-心理學發展史簡說 A brief talk about Developmental Psychology
上一篇心理學簡介提及過心理學的歷史並不是很長,早期的心理學一直是屬於哲學的範疇。
直到1879年德國生理學家威廉·馮特(Wilhelm Wundt)在萊比錫大學(University Leipzig)建立了第一個心理實驗室,標誌著現代心理學的開端。馮特也是第一個將自己稱為「心理學家」的人。
那麼在這150年的發展到底是如何發展到今天這般模樣呢?
心理學的發展方向大概可以分為3個時期:
古代心理學->近代心理學->現代心理學
古心理學史
一直以來,心理學都給人一種很「西方」的東西。然而,古今中外卻有不少心理學的足跡。
在古代的中國,人們認為人的性情思想是由一定的器官承擔的,並且其活動會在器官上反映出來,如「心之官則思」(《孟子》),「人精在腦」、「頭者神之所居」(《春秋元命苞》)。「神形合一」、「形神相印」等思想在《黃帝內經》等涉及醫學心理的著作中有很多闡述和應用。
至於西方的上古心理學史(哲學心理學)一般認為是起始於公元前322年至十五世紀的文藝復興為止。
主要的代表人物有柏拉圖、亞里士多德的哲學家。柏拉圖的二元並存理念強調人性有兩個世界,一為身體所處之現實世界,一為靈魂所處之理性世界,並主觀的認為靈魂在理性、感情及慾望三者間的關係是以理性為中心。
有學者認為其影響後來弗洛伊德的本我、自我與超我。
近代心理學史
近代心理學史一般認為起始於十五世紀的文藝復興運動之時至十九世紀末(上述提及)實驗心理學家馮特創立構造主義為止。
主要的代表人物有笛卡爾、斯賓諾莎、萊布尼茲、康德等。
其間的流變主要在於改變之前基督教經院學派所強調的以神為中心,改以探討人性,文藝復興運動其間產生的三大學派,分別是理性主義、經驗主義與浪漫主義。
其探討的心身關係、天性與教養、知識來源、自由意志與決定論這四大議題,對於後來的心理學產生深遠的影響,並在後期產生了以人為本為研究重點的學者。
現代心理學史
現代心理學史一般認為是起始於十九世紀末馮特的構造主義,歷經精神分析、行為主義等,一直到近期的認知主義。
然而在行為主義盛行時被抵制的理性主義隨著認知科學的進步而再度興起,之前因技術問題而無法深入探討的內在認知歷程再度受到重視。
現代心理學早期由上述提及過的馮特(Wilhelm Wundt)於德國萊比錫大學創立首間心理學實驗室而興起,及後首位美國心理學家威廉·詹姆士編寫美國首本心理學教科書《心理學原理》,以及鼓吹將心理學專業化的斯坦利·霍爾於1887年創辦了《美國心理學雜誌》(American Journal of Psychology)及於1892年擔任第一屆的美國心理學會會長後,心理學開始在美國發展。
而德國其後則發展出由馬科斯·韋特墨所創立的格式塔學派,又稱為完形心理學。比較為人所知的便是奧地利精神科醫生弗洛伊德。
弗洛伊德於二十世紀初憑其臨床治療經驗中所創立的精神分析學亦對後來心理學發展具有深遠影響,尤其是在心理治療方面。
因在二十世紀早期的自然科學偏向機械式宇宙觀,因此當時的心理學家提出行為主義的研究方法,並認為不應探討意識這種無法量化且模糊不清的議題,其行為主義深受當時的學界風氣支持。
而且藉由行為主義方法得來的資料遠比精神分析方法得來的資料有說服力。當時普遍人認為精神分析因其研究方法有太多的問題,且太過於主觀的判定,導致大多數的心理學家都急於與精神分析劃清關係,並不斷強調心理學不是研究意識的學問。
行為主義盛行其間的心理學派,除了行為主義與精神分析外,還有從存在主義延申出來的存在心理學並進一步於二十世紀六零年代演變出人本主義,被稱為除行為學派和精神分析以外,心理學上的「第三勢力」。
一直到了20世紀6、70年代起,隨著醫療科技和實驗方的進步,例如EEG(腦電圖)和MRI(磁共振成像)等技術的出現,為認知心理學、腦神經心理學等研究領域帶來高速的發展。
另一方面,社會心理學承繼完形心理學的基礎,以及二次大戰後的社會需要,亦成為了心理學研究上的一股新勢力。
以上的學派都對現代心理學有深淺不一的影響,有些學派的理論內容可能已被推翻而只剩下一些名詞還被延用於心理學之中,有些學派的理念隨著科技的發展再度受到重視,因此心理學史是由不斷的嘗試錯誤與修正所累積下來的歷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