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學入門課(7)- 精神分析學 Psychoanalysis
-以及二十世紀最偉大的心理學家之一西格蒙德·佛洛伊德
精神分析學(英文:Psychoanalysis)或稱心理分析學,是於19世紀末期由奧地利神經學家西格蒙德·佛洛伊德(Sigmund Freud, 1856–1939)的創立的一門學科。精神分析學是一種研究意識、解釋經歷的方法;是一種關於人類行為的理論系統;是一種針對心理、情緒的治療方法,特別是對潛意識中的衝突進行心理治療。
精神分析中的很多理論基於解釋法、內省法以及臨床觀察。精神分析法廣為流傳,因為它的研究對象涉及性別、壓抑、心理發展中的潛意識等。這些問題在當時都被列為社會禁忌,弗洛伊德則提供了催化劑,使得問題可以在正式社交中得以公開討論。在臨床上,弗洛伊德是自由聯想的先驅,他對釋夢治療也很有研究。
其首個研究個案是聯同Josef Breuer完成,病者化名Anna O的病患記錄,他們初期利用催眠和講談療法,心理病患者提供了解心靈困擾的技術,後來鑑於佛洛伊德認為催眠雖然可以發現病患者的過去創傷經歷的片斷,但卻沒法為病者帶來治療的方法,佛洛伊德因而開始建立另一套潛意識理論。
精神分析學的基本原則
1) 包括遺傳的性格構造在內,人心理的發展是由幼時的經歷決定的。
2) 人類的行為,經歷和認知大部分是由非理性的欲望所決定的。
3) 這些欲望大多是無意識的。
4) 試圖將這些無意識的欲望引至意識層面會引起自身保衛機制的心理抵抗。
5) 意識與潛意識(被抑制的)與現實之間的矛盾會引起心理疾病如精神衰弱等。
6) 這些被抑制的潛意識可以通過專業手段來使患者意識到。
人格論-本我、自我與超我
佛洛伊德認為人格或人的精神主要分成三個部分,即本我、自我與超我(id, ego, superego)。佛洛伊德把人的動機歸納為餓、渴、睡、性等,其中性慾佔主導地位(本我)。但本我往往受到道德、社會法規等現實條件的制約(超我),受到壓抑的衝動透過夢、失語等形式來尋求滿足。佛洛伊德相信一個人如果以前曾經有一些創傷性的事件而導致心理問題,只要他能夠知覺地再重演一次,並將本我、自我和超我作回平衡的處理,那麼問題就會解決了。
健康的自我具適應現實的能力,以涵納本我與超我的方式,與外在世界互動。認為心智並非具單一與同質性之物的立論,仍深遠的影響著心理學領域以外的人們。佛洛伊德極為關注心智這三部分之間的動態關係,特別是三者間產生衝突的方式。
這三個系統錯綜複雜,交互作用,從而產生各種行為和思想。本我要求自我滿足其欲望,超我則要求自我將欲望壓抑下去,自我則調和兩方面,依照現實環境,採取適當措施。
夢的解析
佛洛伊德著名書藉《夢的解析》是他另外一個見解。他認為「夢是一種在現實中實現不了和受壓抑的願望的滿足」。他更大膽地認為這些實現不了和受壓抑的願望多半是和「性」有關的。
夢是一種潛意識的活動,由於人的心理防衛機制壓抑人的本我願望,被壓抑的願望在潛意識的活動中並不會直接表達於夢中,而是通過扭曲變作為象徵的形式出現,故夢都是象徵的。
佛洛伊德認為夢是由「顯夢」(manifest dream-content)及「隱夢」(latent dream-thought)所組成的。前者乃夢的表面形式,像經過扭曲與偽裝的「密碼」,以表現隱夢。佛洛伊德認為夢可以使睡者的內心渴望滿足;另一個是睡者的求生機制,藉著在夢中重新經歷生命的創痛來保護自己。
佛洛伊德在《夢的解析》書中提到『夢的構成材料,是人的經歷以某種形式出現在夢中,這是事實』,所以要從現實世界中找尋解析夢的材料。夢的刺激和來源,基本上有四種,可以藉此分類為四類:
1) 外部(客觀的)感覺刺激;
2) 內部(主觀的)感覺刺激;
3) 內部(器官的)軀體刺激;
4) 純心理刺激源。
潛意識
我相信大家都有看過這樣冰山圖。這便是佛洛伊德所提出的潛意識。他認為自由意志本為幻念,人無法全然意識到自我,且行為之因與意識層次所思,關係極微。潛意識之概念可推翻以前理論的原因,在於佛洛伊德提出意識的層次之說,「在表層之下」另有思緒運作。
佛洛伊德稱夢為「通往潛意識之王道」,提供參與潛意識生活的最佳入徑,是說明潛意識「邏輯」之佳例,此邏輯與意識層次思緒之邏輯迥異。佛洛伊德在其夢的解析一書,發展最初的心理拓樸學,論證潛意識之存在,並描述如何參與潛意識之法。前意識(the preconscious)則被視為存於意識與潛意識之間的思緒層,欲探求之不難。佛洛伊德認為啟蒙理念、實證論、與理性論之完備,可藉由理解、轉化、與掌控潛意識而得,而非給以否認或壓抑。
然而,由於精神分析原理與實驗數據不符,很難得以實證其作用與效果,所以不少心理學家提出批評與質疑,因而帶起力求實證的行為主義學。但無疑,佛洛伊德的理論框架與研究方法深深影響了後來的心理學發展,並且對各種學術派都帶著深遠影響,是二十世紀最偉大的心理學家之一。
上一篇:心理學入門課(6)-結構主義與功能主義 Structuralism & Functionalism
下一篇:心理學入門課(8)-行為主義 Behavioris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