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學入門課(3)-哲學心理學Philosophy of Psychology

Gladys Blog
4 min readJan 25, 2019

--

上文提及到早期心理學是屬於哲學範圍,故稱為哲學心理學。哲學心理學的研究可以追溯到埃及、希臘、印度和華夏等古代文明。古代時期的定義為「心理學是研究靈魂之學」;近代時期的則定義為「心理學是研究心靈之學」。

Manitou Messenger

雖然在心理學的學習中很少會談及哲學,兩者的學術研究方向也不盡同,但我個人認為兩者都是從「心」出發,心理學與哲學中的交叉點可以增加對兩者的理解。學海無涯,大家可以參考看看。

在古希臘哲學中,哲學奠基學者柏拉圖提出過二元並存的理念,而其學生亞里斯多德《論靈魂》是很可能是西方最早的一部論述心理學思想的著作。經由長久的演變,慢慢的產生各式各樣不同的學科,包括了現在人所了解的心理學。

Wikipedia

而在中國古代認為人的性情思想是由一定的器官承擔的,並且其活動會在器官上反映出來,如「心之官則思」(《孟子》),「人精在腦」、「頭者神之所居」(《春秋元命苞》)。「神形合一」、「形神相印」等思想在《黃帝內經》等涉及醫學心理的著作中有很多闡述和應用。

在科學心理學誕生之初,定義改為「心理學是研究意識的科學」。但是前文也提及過由於行為主義的興起,在二十世紀20年代初期至60年代,哲學心理學的概念被行為主義否定。行為主義盛行時強調心理學的研究因無法研究內在意識的變化過程,且受限於相關研究工具的缺乏,無法在不傷害人體的情況下研究人體的內部意識的變化,因此對意識的問題是存而不論。

一直到二十世紀中後期,相關的工具陸續發明並廣泛應用於醫學上的臨床實驗後,心理學研究內在心智歷程的研究計畫才陸續被提出,並導致認知主義的盛起,意識方面的研究才再度受到重視。因此現在對哲學心理學的定義採用「心理學是研究人性的科學」。

在早期哲學心理學的討論中,主要有四大爭議(轉自維基):

1) 心身關係問題(mind-body problem) 主要的理論有一元論(monism),包括了唯物論(materialism)與唯心論(idealism)。另一個理論是二元論(dualism),包括了心身交感論(psychophysical interactionism)與心身平行論(psychophysical parallelism)

2) 天性與教養問題(nature-nurture controversy) 爭論的焦點除了先天後天何誰重要外,還包括了人性本善、人性本惡等方面。

3) 自由意志與決定論問題(free will versus determinism) 主要是在探討決定論與自由意志的問題。其中的決定論包括了物質決定論(determinism)、環境決定論(environmental determinism)與精神決定論(psychical determinism)並有相對立的非決定論(indeterminism),其重要的代表理論是自由意志。

4) 知識來源的問題(origins of knowledge) 其主要是探討人類如何獲得知識,主要的學派有理性主義與經驗主義。

在下一篇專文會討論古希臘時期哲學中的「本體論」、柏拉圖與其學生亞里斯多德提出的「一元論」與「二元論」等理念。

--

--

Gladys Blog
Gladys Blog

Written by Gladys Blog

「你到底在追求一個怎樣的人生呢?」

No responses y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