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mber-only story

《什麼才是人生最值得的事》來看看正向/積極心理學(Positive Psychology)

Gladys Blog
6 min readJun 7, 2022

  • 組成幸福的五大元素-PERMA+

短暫的假期間閱讀了台灣洪蘭教授的《什麼才是人生最值得的事》,她從神經科學、認知心理學和生命科學的專業研究出發,提出一般人生活中會遇到的各種問題與迷思。以科學依據的理性態度來一一來檢視如何在紛亂的人生中,找真正有價值的事物。

節錄一下:

沒有壓力的人生,是個沒有意義的人生。

快樂是自己去找的,拿不到好牌也沒關係。

人生的路,只要好好走,沒有白走的。

閱畢後令我想起大學時修讀的正向心理學,比起傳統的心理學,當時還不算一門大學科。說起心理學科,由弗洛伊德(Sigmund Freud)的精神分析(Psychoanalysis)到約翰華生(John B. Watson)的行為主義(Behaviorism)以及打後的認知主義(Cognitivism),主流的心理學派一直都在改變。

近年來,隨著科技日新月異的進步,人們的壓力、消極卻在緩緩走下坡。以至在百花齊放的心理學中,我們開始看到更多有關心靈上的研究。

甚麼是正向/積極心理學?

正向/積極心理學是一門對「什麼使人生最值得度過」的心理學研究領域,比其他心理學科更側重於個人和社會福祉。

正向心理學所研究的是如何透過積極的主觀體驗來提高生活品質。世界各地的研究者皆在以觀察、實驗,各種研究方式尋找著正向心理學的共同點,令這個領域在多年來更為成熟。

其實早在1998 年,美國心理學家馬丁·賽里格曼(Martin E. P. Seligman)便開始了正向心理學的研究。在他擔任美國心理學會主席時,把正向心理學開始成為當時的心理學領域主題,更在2003年在賓夕法尼亞大學創立了應用正向心理學碩士課程,正式打開了正向心理學廣泛研究的先河,被稱為現代正向心理學運動之父

在過去的心理學研究中往往側重於精神疾病,並強調適應不良的行為和消極的思維。而正向心理學建立人文/人本主義(Humanism)之上,以人的角度出發,鼓勵強調幸福(Well-being)和積極性(Positivity),從而為現在所謂的正向心理學奠定基礎。

組成「幸福」的因素是甚麼?

正向心理學認為,生活中許多因素可能有助於幸福和主觀幸福感。例如,與配偶、家人、朋友、同事,人際網絡以及與社會聯繫等等。部分的正向心理學家更提及靈性(Spirituality)也是其中一個因素。

至於很多人所追求的金錢,正向心理學中也有提及幸福感可能會隨著財務收入的增加而上升,但當沒有進一步的收益或達到一定的臨界值後,幸福感可能會趨於平穩甚至下降。

甚麼是心盛(Flourishing)?

心盛(flourishing),是正向心理學的重要概念之一。賽里格曼(Seligman)在他的著作《心盛》(Flourish)中分享了他對幸福快樂的理解。他認為正向心理學能帶你穿越快樂和滿足的鄉村,進入充滿力量和美德的高地,…

Create an account to read the full story.

The author made this story available to Medium members only.
If you’re new to Medium, create a new account to read this story on us.

Or, continue in mobile web

Already have an account? Sign in

Gladys Blog
Gladys Blog

Written by Gladys Blog

「你到底在追求一個怎樣的人生呢?」

No responses yet

Write a response